中国哲学简史程颢生平简介
程颢,公元1032-1085年。十五六岁的时候跟周茂叔学道,后来出入于老、释。几十年后返回去又读六经,而后领悟了“治之大原,牧民之要”。

一、天理
1、天理是“不易”的,程颢说:“寂然不动”,后人说:“天不变,道亦不变”。
2、天理是“客观”的,程颢引荀子原话:“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”。天地万物之理,是自然而然,非有安排也。
3、天理是“普遍“的,程颢说:“理只是天下只一个理。故推至四海而准”。
程颢定义了“天理”的基本哲学范畴,是客观存在的,是永恒不变的,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。这说明“天理”具有普遍性、必然性、真理性。到了这里,北宋的理学正式形成。
今天看来,理学的世界观,跟道家基本观念区别已经不是很大了,程颐也不回避这个问题,他说我们兄弟两个人“昌明道学”。因此理学,又被称为“新道学”。

二、二元性论
程颢说:万物莫不有对。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,矛盾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。程颖说一阴一阳,一善一恶,都是自然存在,是天理,而不是“安排”。人有善恶,事有是非,物有美恶,这都是天理,是自然之理。
对于人性问题,荀子发现了“恶端”,说人性是恶的。孟子发现了“善端”,说人性是恶的。程颢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,因此主张“性二元论”。即人性,既是善的,又是恶的。
程颢论人性,虽然结论是符合矛盾论的。但是他的推理过程漏洞百出,自相矛盾。他先是认为,气禀有善,有恶。善是性,恶也是性。后又认为性善,只是“继之者善”,认为性善是习性。到这里还没有太大的问题,问题在于他说人性善,是为了“复其初”。
他举了一个清水的例子,恰好打破了自己的论证,是自己陷入逻辑矛盾之中。程颢说水元初是清的,浑浊的水最后又归于清澈这是恢复了自己的本性。因此人性善,也是回到的本性。这里岂非自相矛盾?既说了,清是水性,浊也是水性,又说浊水变清是恢复本性。既说了人性是善又是恶的,但是同时又说,人性善是恢复本性。
程颢这种自相矛盾的逻辑,还延申到了“天理”之中。他既认为“善恶皆天理”,又说了“理无不善”。那么善恶、好坏之分,到底是先天的气禀?还是后天的习成?在世界观问题上,程颢认为是先天的对立矛盾,在方法论上程颢又认为是后天习性养成的。造成了世界观和方法的不统一。

三、仁
程颢认为天地之间只有一个“理”,人和物都在理中。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感受到天地万物浑然一体,这种境界就是“仁”。程颢说,仁者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体的。仁者能够跟万物浑然同体。仁之至者,天地为一身,物品万形是四肢百体。仁者泛爱万物,如果爱惜自己的四肢一样。
-
如何判断相亲是否成功,很多单身朋友在相亲后不太能判断对方是否对自己满意,迟迟没有行动就会造成误会,相亲过程及结束后总是会有些迹象表明对这次见面的结果,那么该如何判断相亲是否成功?1.对方身体肢体反应身体反应是最真实的,如果不喜欢一个人,不会跟你近距离的接触,如果当你主动给ta夹菜时,ta表现的很开心[详细]
-
大家现在基本都处于一个快节奏的时代,很多事情都讲究效率,感情也不例外,从而导致离婚率提高了不少。前两天有个人问我怎么样才能提高表白的成功率?个人认为表白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,成功率高与否往往取决于很多因素,包括你和对方的关系、对方的性格、你的表达方式等等。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议分享给需要的朋友:1[详细]
-
一个男人爱不爱你,其实你很容易分辨出来,因为他的一举一动,都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。比如,他对你的态度,会影响到你的心情。在生活中,他对你的态度,会让你觉得很委屈。如果一个男人,总是能让你在他面前受尽委屈,那么就说明他根本不在乎你。因为在他心里,根本就没有在意过你的感受,更不会把你放在心上。他不会顾及[详细]
-
问你几个问题:你和你丈夫最后一次尽情聊天是什么时候?他最后一次主动和你分享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是什么时候?他最后一次和你聊共同朋友是什么时候?你有没有注意到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你们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,见面的时候也不知道该如何无话不谈的继续下去?即使我们每天一起吃饭,看剧,睡觉,我们总是无话可说。[详细]
-
感情里经常有吵吵闹闹,能够在吵吵闹闹中走过来的,最后都是非常幸福的。而那些走不过来的情侣,往往都有一方会很心痛,另一方则是毫无波澜。毕竟情侣真的要分手了,大多数都是有一方已经累了、或是不爱了,才会把那些绝情的话甩给对方。那么在分手的时候,什么话会让女人感到绝情呢?一起来看看吧。1.我想我们的性格不合[详细]